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九游体育官网入口 > 新闻中心
产业园调研报告范ku酷游文

  ku酷游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治理理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人力资源是产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产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进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治理中,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治理技术队伍,以适应园区开发建设、治理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指建立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改善园区形象,提升信誉,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形成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式。使园区实现主动服务、一条龙服务、高层次服务。

  二是“依法治园”的治理理念。探索建立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产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治理体制。园区规划公布后,授权规划师分级治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推行严格的监视机制。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分项治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治理办法、招商投资项目治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治理办法、预算外资金治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治理纳进法治化的轨道。

  第三,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各种法规、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职员要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然的园区投资环境,从而使执法主体与投资企业之间形成信任关系。通过依法治园,形成精简、高效、廉洁的园区形象,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从人文与法治的治理理念出发,确定治理目标,设计治理机构,创新治理形式。实现以下治理目标:做到高出发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品位建设、高效能治理;能够使基础设施共享,公共资源共享,使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还能够使招商引资资源(信息等)得到共享,改变重复招商现象。

  一是创新职能定位。产业集中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治理重点在于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工作职责也不同,组织机构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初期,产业园区的治理应侧重于园内规划建设、项目立项上,具体包括园内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报批、投资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政策处理以及形成主要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侧重于招商引资、人才的引进与园区治理等。园区成型后,将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保健、娱乐、教育等......我们的产业集中区正介于第一与第二阶段之间,基础设施、招商与治理要一齐上,职能定位要有灵活性。

  要有决策、监视、协调、招商的行政职能;由于前期资金匮乏,还应具备融资的功能;要有全方位的服务职能;还应具备治理经营的职能——要根据职能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另外,我们还具有两个产业园区。

  二是建立精简精干机构。产业集中区在确定的框架内负责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治理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同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应该精干,不能“大而全”。

  成立一部、一公司、一中心,即总部、实业公司、服务中心。成立产业集中区行政总部,负责两园区决策、协调、规划、监视、优惠政策的制定等行政职能。成立实业总公司,负责融资;成立服务中心,负责全方位的服务,如进区企业立项后到投产前的一切审批手续办理,进区企业投产前后的收费工作,以及文印、晒图、后勤保障等工作。

  将行政治理、具体服务ku酷游、市场经营相剥离。对于区内的经营性事项,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治理等,则应推向市场,由开发区市政公司负责,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治理。

  促进服务高效廉洁公道顺畅的运作机制,是履行职能到位的有效保证。涉及决策、规定、审批等事项采用行政治理程序,涉及经营活动则采取企业治理方式,协调者、治理者、承办者、经营者、监视者各自到位,分工负责。

  一要建立园区自主决策机制,实行封闭式治理,确保治理事项在园区内自行解决。

  二要建立园区高效服务机制。采取各种方式开辟办事绿色通道,实行政务公然,推行承诺制,减少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尽可能一个楼层服务,一个图章解决,营造良好的园区投资环境。

  三要促成园区间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园区虽实行封闭治理,,但其治理活动是开放的,与职能部分,与乡镇、村,与企业等方方面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产业集中区与政府部分要搞好协商,产业集中区之间要搞好相互协商,产业集中区与乡村也要搞好协商。

  这样有利于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公道、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促进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形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从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三个招商平台,网上招商平台,作为长期对外招商窗口;商企招商平台,由原有投资商(业主)组成,一方面提供诸多优惠,另一方面设计一批相关项目;全员招商平台,由各部分、华侨、干部职员以及支属组成,制定稳定的奖励政策。

  1.园区服务中心成立之初,赴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考察学习,重点学习金融区建设发展经验、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工作模式、规章制度,实地参观考察金融区建设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关于赴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的考察报告》,在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企业服务,以及园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运行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和打算。

  2.园区服务中心成立以后,联合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交通银行省分行,民生银行分行营业部、支行,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纽伦凯商贸有限公司、太平人寿分公司、汉华有限公司、新世界商城、绿邦数据集成股份有限公司等园区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形成《关于加快金融商务中心区发展的建议暨金融商务中心区重点企业调研报告》重点了解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园区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供领导决策参考。

  3.8月份,联合区楼宇办,对魏家庄、泺源、四里村、大观园、杆石桥等园区办事处楼宇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办事处发展楼宇经济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走访了万达广场写字楼、银座晶都大厦、金龙大厦、明珠国际商务港、联勤部综合楼、润亨大厦等园区主要楼宇,听取了楼宇物业管理方对优化提升楼宇的意见建议,撰写了《金融商务中心区楼宇经济调研报告》,重点分析了园区楼宇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4.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手编制了《金融商务中心区2015年-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以及立足、辐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初步规划了“一核三区四线”(金融商务核心区,高端商贸承载区、商埠文化传承区、文化创意休闲区,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纬二路发展轴线)的空间布局,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将全面征求省市上级机关领导、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园区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经进一步细化完善后,报区委、区政府审定。

  1.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园区发展实际,起草了《加快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加快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全面征求了30多个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以区的形式下发,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2.全面做好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工作,认真撰写了改革试点中期评估报告,全面梳理了园区被确定为改革试点两年多来的工作成绩、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下一步改革试点工作打算。同时,综合整理了相关政策文件、调研考察报告等材料汇编成册,上报省、市发改委,得到领导好评。

  3.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走访调研了齐鲁证券、齐鲁银行、通联支付分公司等重点金融企业,了解企业开展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情况,为树立园区发展典型,培育创新亮点,有力推进园区改革发展奠定基础。

  引进领锐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百环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两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183亿元。

  1.引进了实际到位资金7亿元的领锐基金,是全区目前最大的一支产业类股权基金,也是全区实际到位资金最大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为做好该股权基金的落户工作,积极为该基金管理公司领锐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争取落实市级股权基金奖励资金,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多次赴市金融办相关处室协调落实相关工作,并通过其他关系联系市金融办领导跟踪落实,现已确定获得扶持资金200万元。另外,为该公司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项目申报省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并协调相关单位帮助该公司高管解决在济购买住房等问题。

  2.针对泰山文交所迁址问题,拜访了其上级主管单位鲁信集团汲斌昌董事长,积极介绍园区优势和政策,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泰山文交所注册地暂时保留在我区。2014年,泰山文交所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000万元,上缴税收670万元。

  3.持续跟踪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分公司落户工作,邀请该公司华东区负责人张华兴先生到我区与区主要领导进行深入沟通,并为其在省内开展业务牵线搭桥,力促中金公司早日落户我区。

  4.紧紧抓住全市编制产业规划电子地图的契机,多次赴制作公司联系对接,全面详细整理提供了园区功能区划分、产业分布、重点楼宇、重点企业等信息资料,并协助搭建系统展示框架。近期,指派专人靠上抓好软件调试工作,针对软件操作逻辑、操作程序、界面美化,以及时间进度等方面,督促制作公司按照有利于我们的意见修改完善,目前园区电子产业地图已基本完成。

  5.赴西安参加了“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借助全国性展会平台,通过在会上园区介绍、重点招商楼宇和片区材料,积极对外宣传推介,争取吸引全国知名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

  6.联合绿地集团分公司招商部门制定绿地普利中心招商方案,将通过紧密高效的政企合作,将其形象优势和园区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金融商务中心区乃至全市的高端产业发展地标。

  1.加强与祥泰广场项目主要负责人员的联系对接与沟通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另外,加强在1号写字楼顶设置“金融产业园”发光字、项目宣传等方面的沟通协调,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实施。

  2.根据区委、区政府依托祥泰广场项目打造金融产业园的工作部署,对金融产业园产业定位和招商方向进行初步规划策划,将培育发展、民间资本管理、股权投资、消费金融等各类新兴业态金融机构,配套发展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将金融产业园打造成为金融商务中心区新兴金融产业培育基地。

  3.积极联系通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深圳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朗至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等机构,咨询产业园整体外观风格规划设计以及办公场所内部装修等相关事宜。

  4.积极推进金融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积极对接祥泰广场销售负责人,全面掌握祥泰广场售楼动态,规范和引导在售楼盘的招商方向,另一方面,将金融产业园积极向泰康养老、鲁财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推荐,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莱商银行等银行机构基本确定落户,一汽金融、平安人寿、平安财险、太平人寿、太平财险等机构正在积极洽谈。

  5.专门制作了产业园展板和宣传图册,认真做好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半年视察,区人大常委会及部分人大代表楼宇经济视察、市政府研究室领导视察等接待活动。

  今年9月份,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圈一带”双向交流挂职工作的要求,园区服务中心主任在省金融办挂职任民间融资监管处副处长。

  1.认真学习省金融办工作规范,明确工作职责,熟悉工作流程,全面了解目前全省民间融资工作基本情况,掌握相关业务知识,调整工作思路,较短时间内融入了新环境、新集体。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查阅工作档案和文件,虚心听取领导、同事的意见,开拓工作思路,提高驾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参加全办各项工作会议和民资处组织的各类会议,协助民资处成功地在泰安市召开了全省民间融资工作现场会,积极参与起草会议方案和会议材料,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以及全省民间融资标志设计及教材编写等工作,得到领导认可和同志们的好评。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做好“联络员”、“宣传员”,积极向办领导和各处长汇报金融商务中心区和金融产业园的整体规划和工作思路,加强工作对接,力争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和组织,进一步巩固区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地位。

  1.加强与区编办、财政局、事管局、人社局等单位的联系对接,全面做好新设立事业单位法人、组织机构代码证、刻制公章等注册登记相关程序,单位账户设立,资金拨付,账务管理,统发工资申请,以及公务用车申请、维护、修理等基础性工作。

  2.认真做好新进事业人员招考工作,协助人社局做好事业人员招考简章、网上报名审核、考生资格审查、书面考试、面试,以及对通过面试的考生赴广西南宁、平阴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两名同志的考察报告。通过公示期无异议后,做好调档案、签合同、落编制、工资转移等工作。

  3.成立了园区服务中心党支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摆领导班子“”问题,严格整改落实;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严肃认真召开单位组织生活会,使每位党员都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推进园区服务中心制度建设,制定园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规章制度,抓好“”方面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4.积极主动参与“创卫”活动,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参加各项义务劳动,得到办事处领导、居委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5.努力建设学习型单位,制定学习计划,购买、订阅了金融类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一、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由于粮油播种面积增加,良种推广及高产创建等因素影响,小春粮油小幅增长,预计全县小春粮食总产10.8万吨,同比增长3%,其中:小麦总产5.1万吨,同比减少2.2%;马铃薯总产5.2万吨,同比增长9.3%;油菜总产1.6万吨,同比增长5.1%。大春播栽期降水充足,基本实现满栽满插,全县栽插水稻24.5万亩,春玉米栽植27.6万亩,其中地膜玉米20.3万亩。

  二、灾后重建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服务体系等恢复重建项目。完成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村专合组织设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恢复重建测绘、设计、工程预算、评审等工作。完成县农业信息中心房屋维修和48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改造。恢复完成元潭、长赤等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重建规划立项、土地审批等前期工作。

  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特、集团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县为单元,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优化产业布局,全县规划建设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字库—回龙食用菌产业园区等七大农业产业园区。今年全县建生猪养殖小区7个、一级生猪扩繁场2个,二级生猪扩繁场40个,茶叶新植7500亩、低改3000亩,新植金银花4300亩、核桃3000亩,发展食用菌50万袋(瓶),新增生猪、__黄羊、小家畜禽饲养量分别达32万头、4.5万只、180万只。1-5月,全县特色农业总产值实现7.3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3500万元。

  四、农业基础不断夯实。以字库村、黄金村和15个扶贫重点村为依托,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切实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通乡水泥路5条49.9公里,实施村道公路通畅工程20个村75公里、通达工程58个村180公里;动工兴建各类水利工程1778处,整治病险水库13座、山坪塘220口,新增蓄水10万方,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森林管护321万亩;新建沼气池3360口;新建乡村机耕道66公里,新增提灌机械375台2425千瓦,新建提灌站6处,提水灌面9.8万亩次;启动了15个扶贫重点村,解决了960名绝对贫困人口温饱,改善了4720名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五、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兑现粮食直补659.11万元、综合直补4205.24万元、良种补贴79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06万元、能繁母猪补贴542.28万元、燃油补贴232.7万元、家电下乡补贴(20__年12月以来)353.6万元。

  六、移民工作扎实有效。建立健全移民人口动态管理台账,督促移民相关乡镇按照移民后扶资金管理有关要求,及时足额将移民后扶资金发放到移民手中。县移民办、财政局、水利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移民后扶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维稳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应急预警机制。高度重视移民,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上半年,县移民办共接访涉及移民政策的2起2人,并及时给予回复处理,确保了库区移民稳定。

  七、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序推进。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督查,并落实了“一把手”领导责任制,明确了“一把手”牵头抓总、示范带动、组织领导责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在活动主题确立上,结合全县“三农”工作特点和农办职能职责,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三农服务水平”

  (一)全面实施粮食流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按照全省粮食流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结合《市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市现代粮食流通产业“6632”工程,完善规划,搞好衔接。

  (二)全面贯彻落实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的政策措施。要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的意见》(皖政办[2011]57号)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滁政[2010]149号)文件,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落实政策措施,推进粮食产业发展。

  (一)加强法制学习。根据《市粮食行业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干部职工法制学习,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重点学习宣传与粮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粮食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并将学法情况纳入年终考核。

  (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进一步开展“5.26”《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日、“10.16”世界粮食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等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深化“法律六进”活动。

  (三)组织参加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政策法规业务培训,加强粮食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提高粮食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组织参加粮食行政执法资格培训。按照省局要求,今年将进一步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省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考试。

  (三)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重点是对2011年形成的粮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切实提高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水平。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的清理。进一步做好不符合省政府《关于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五)加强粮食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复议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做好行政诉讼应诉工作。

  (一)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指导。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生产要素参与园区建设,集聚粮油食品加工项目,打造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进一步组织我市粮食企业和园区项目与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企业洽谈对接,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对已经承接的项目,要跟踪落实,搞好服务。对宣传推介的项目注意信息反馈。对有意向的项目组织签约、搞好对接。重点启动粮食产业园、来安粮食产业园、明光粮食物流园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天长粮食产业园、凤阳粮食产业园、琅琊粮食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早见效益;积极推进全椒粮食产业园、定远皖东粮食物流园项目谋划与建设,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强园区建设督查工作。要按照省局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会精神,因地制宜,加快园区建设;扩区扩容,完善功能;突出科技含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园区管理;发挥园区综合效应,提升园区质量效益。重点督查和指导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园区建设。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做好《全省粮食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进展情况统计表》报送工作。

  (三)抓好“861”项目建设。积极组织申报2012年省“861”重点计划项目,加强“861”项目建设管理和进度报送工作,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一文件被行业内认为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培育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专题调研组,就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记者就此次调研的成果以及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采访了负责组织调研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专职副局长金勇章。

  国土资源导刊(以下简称导刊):根据调研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年总产值接近120亿元,企事业单位近1000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从绝对数字上来看,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已经具备了不小的规模,但与北京、广东、湖北等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缺少强势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的问题,同时在产业链中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应用服务、软件开发及终端制造等环节,湖南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短板。从政府规划统筹层面来说,该如何去引导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

  金勇章: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事关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需要政府采取长期的战略安排和有效措施,加强对这个产业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统筹引导的原则应该是“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考虑到湖南的市场需求和实际形势,应当围绕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应用、北斗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地理信息软件研发、硬件装备制造以及三维地理信息等领域进行重点发展和顶层设计;应当围绕数字城市、天地图、地理国情普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果,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教创新成果,基础地理信息与其他行业专题信息集成融合应用等重点方向去组织和开展示范应用工程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我们也在谋划形成地理信息产业联盟,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联合省内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产品使用者等力量建立一个“七位一体”的产业战略联盟,以期促进产业优势资源深度整合、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上下游企业深入交流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导刊: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国有十多个省市已经筹建了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基地,陆续建成了39个北斗产业相关的园区和基地。但湖南的企业分布还比较零散,如何进一步完善湖南的地理信息产业布局?

  金勇章: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将直接限制地理信息企业的发展。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工作,加强产业聚集平台的建设。可以立足我省目前相关企业、科研单位的布局,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园区,建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就目前情况,长沙高新技术区信息产业园已经聚集地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100多家,主要的方向是北斗导航和军民融合、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金融电子和智慧银行等;长沙暮云经济开发区可以发挥省国土资源厅直属单位的优势,以地理信息大数据获取、处理和服务等为主要方向;此外还有岳阳的北斗导航制造基地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大规模产业园区开发的良好雏形。

  此外,为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实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常态化,定期采集更新地理空间数据,持续推进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工程,着力完善北斗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南数据与应用中心,进一步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服务体系等,全方位地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撑平台和基础建设工作。

  导刊: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主体扶持、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但报告显示目前湖南对地理信息产业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发展的资金只能主要依靠国土、规划、房产、公安等强GIS部门投入;而从产业政策环境来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关联的政策文件,但还缺少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尤其体现在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还缺乏直接性的操作性政策措施。应该如何从政策环境上寻求进一步优化?

  金勇章: 我省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撑,需要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更好的扶持,帮助地理信息企业更好更快地做大做强。

  财政方面,建议参照扶持新兴产业做法,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方面,建议税务管理部门针对产业特点,加快出台有利于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支持政策,尤其是针对产业园企业发展有利税收政策;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给予小微企业更多融资帮助。

  另外重要的一点,可以适当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选择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通过提供政策、资源和培育品牌的方式进行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或兼并重组,尽快发展成为地理信息龙头企业,并扶持优秀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导刊:长期以来,政府各专业部门和有关单位采集保有了大量专业地理信息数据,但这些数据一方面出现了重复建设,一方面又存在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且渠道不通畅等问题。而企业在地理信息资源获取方面也受到了诸多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开拓和深化发展。相比之下,浙江、江苏、湖北等省份都已出台了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的管理办法和监管法规,湖南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该如何开展?

  金勇章:考虑到我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使用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社会化应用程度不高、地理信息成果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湖南应该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

  建议加紧出台省级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地理信息使用管理等相关地方法规制度,梳理地理信息内容,划分安全级别,明确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方式。以更好地统筹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更新,实现由多部门分散管理向单一部门集中管理转变,推动使用财政资金的地理信息建设项目的汇交、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提高使用效率,促使地理信息最大化地社会化应用。

  同时,鉴于地理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监管难度大的特点,应加大对地理信息安全、标准、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推进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产业市场,建设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障地理信息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

  导刊:跟传统产业相比,地理信息产业被定位为“知本密集型”产业,对人才和创新的要求很高。但调查报告显示,湖南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一直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缺乏“湖南特点”,除北斗移动终端制造技术外,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配套产品 和增值服务都依赖省外供给。如何有效改善这种局面?

  金勇章:地理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远远快于普通产品,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而湖南的相关产业确实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有必要通过国家和湖南省有关科技计划和资金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加大开展前沿关键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以依托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等平台外,还可扶持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技术交易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等机构,促进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完善相关科技协同创新和军民两用双向转移机制,建设转移平台,切实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复杂环境高性能地理计算平台、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两用双向转移。

  然而,这些“宠儿”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的苦恼:优惠条件趋同、政策优势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趋严、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

  纵观我国各级开发区的发展,成功者大多属于“拓荒型”,先圈出一片土地,打出一个概念,给出一定优惠政策,迅速集结同类产业,出现产业集群效应,产生经济效益。原来圈的土地用完了,又开始新一轮的扩展,如此循环……

  然而这种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的制约。从国务院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对开发区重新划定四至范围和规定工业用地必须招标、拍卖等政策可以看出,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如何在国家紧缩土地的政策环境下,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日前,海淀园管委会企业发展处、规划建设办公室、海淀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共同对海淀建成区内的有关产业聚集区完成了调研报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作为第一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88年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开始,海淀园已历经了近2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园区的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园区活力十足。2006年12月底,海淀园边界范围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核认定,新划定的海淀园规划范围由原来的100平方公里增加到133.06平方公里,由城市建成区112.24平方公里、山后保留的专业园区16.72平方公里和山后小城镇工业用地4.1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

  由于园区的主体在建成区内,随着建成区内承担的城市功能日益繁杂,多方面空间需求极大地压缩了产业发展空间;海淀新区内的专业园区建设刚刚启程,配套设施建设需要一段时期,更何况多数中小企业愿意在建成区内创业。

  一方面是更多中小企业愿意到海淀园来发展,一方面是发展空间受限制。海淀园的领导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

  是否可以把建成区内存量的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通过政策引导,用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像“插秧”一样,在错综复杂的建成区内,寻找适合产业发展的空间,通过政策引导,慢慢将周围其它产业同化或挤走,最终实现集群效应。

  日前,海淀园管委会企业发展处、规划建设办公室、海淀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共同对海淀建成区内的有关产业聚集区进行了调研,寻找未来海淀园的发力点。

  建成区内一般没有增量土地可以开发利用,只有依靠人的思维劳动自主创新,用面积有限的硬件空间创造出大量高附加值的思维产品。

  创意产业无疑是海淀的首选,因为在海淀建成区内除影视制作、新闻出版、建筑设计等传统创意产业外,园区还有包括企业总部的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各种软件的开发中心、外包中心;各种科研机构,中介服务中心等与人的思维头脑有关的产业,很容易产生产业聚集。

  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中我们看到,海淀将以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动漫游戏、新闻媒体出版、数字影音、软件与信息服务四大先导产业为龙头,加快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群,通过数字技术的渗透,促进传统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转型和提升。

  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海淀园管委会发现,在园区建成区内目前已形成: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创意北京产业基地、曙光产业区、罗豪创意产业基地五大产业聚集区,规划占地面积达171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主要涉及数字电视、航空工业、文化艺术会展、多媒体等多种产业。

  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依托牡丹品牌与牡丹集团30多年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研发经验,聚集了一大批数字电视及相关产业领域产品研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北京地区数字高清彩电地面广播实验工程成员单位。其产业定位明确,将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卫星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有线电视及IPTV等数字电视技术及标准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标准创制、共性技术研发及测试验证平台;提供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成果展示与等综合服务。

  刚刚纳入海淀园政策区的曙光产业区,已经有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等40家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了以电子多媒体、网络通讯、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发展数字音视频、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讯等产业的聚集区。

  一流的科技需要一流的文化来匹配,但目前,中关村地区缺乏高层次的艺术、文化、休闲集聚地,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杏石口路的创意北京产业基地看准了这一点,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全球化的文化展示、交流、传播平台。基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4.32公顷,建成后,将与马奈草地、金源mall共同创造整合优势,在京西形成一个互补性的大型园区。

  位于海淀区八里庄五孔桥的罗豪斯创意产业基地,拥有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不同风格、不同面积、不同高度的老旧工业厂房。宽大、厚重、带有工业文明气息的建筑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充满历史记忆和文化想象的空间。该基地将LOHAS的生活理念、生态文化理念运用于区域规划,将以创意总部、创意广场、创意景观长廊三大核心区为总体布局,分三期规划实施,目标是成为具有海淀特色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地,成为北京市最著名的国际化文化生态创意孵化基地。

  调研中的五个区域已经开始了创意产业的聚集,其规划建筑面积总和接近200万平方米,大于中关村西区的面积。但要使“插秧”能有所收获,地方政府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海淀园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黄晓堤认为,区域政府应拓展扶持中小企业产业政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慢慢就会形成新的产业聚集。

  目前学术界有数篇论文对皖北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孙语圣的《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和《皖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与思考》两文从学理与实践调查的角度分析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以及取得的成绩、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刘栋等的《皖北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研究――以灵璧为例》提出灵璧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如打造特色品牌、积极谋划项目、延伸产业链等。谢政伟等的《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现状分析》则主要探讨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区域合作的政策支持、资源互补等有利因素[1]。上述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推动皖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参考,但尚存在研究欠深入、问题定位不完全准确、跟踪文化产业发展最新趋势不足等问题。本文根据最新的文化产业理论、通过深入实地的扎实调研、收集和梳理省市相关部门提供的翔实的素材,对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切中肯綮的分析和定位,尤其是对皖北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作最精到的研究,指出皖北文化产业尽快发展的思路、方向和具体的操作办法。

  近来笔者对阜阳、亳州、淮北ku酷游、宿州、蚌埠、淮南等市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们认为皖北各市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认识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项目储备少发展后劲不足、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相关路径选择,以供政策参考。

  近年来,安徽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兴起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新高潮,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徽现象”。皖北六市出台了文化强市及发展文化产业配套文件等指导性政策文件。阜阳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等。淮北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和《淮北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等。亳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宿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蚌埠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及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划。淮南市印发《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皖北六市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阜阳已形成柳编、印刷、发艺、钓具、文教用品等加工聚集区。亳州的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产业稳步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开始破题[2],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开始起步。宿州的印刷等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戏剧、奇石、书画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楚汉文化游、砀山梨花节、萧县伏羊节、灵璧三园文化等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动漫、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和园区建设发展较快。

  阜阳有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企业近6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近30亿元,已形成柳编ku酷游、印刷、发艺、钓具、文教用品等5个加工聚集区。该市2012年度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达到45.8亿元[3]。 亳州市2012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9.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亳州晚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药都旅游商品开发公司、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公司、庄子影视传媒、亳州梆剧团等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12年底,淮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6.04亿元,比2011年增长73.78%,占该市GDP的比重在2.5%左右[4]。2013年蚌埠全市43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570亿元,实现增加值37.7亿元[5]。截至2013年,淮南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791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工业企业23家。至2013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速达34.3%,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增强明显[6]。

  皖北六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淮北市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国购汽车文化综合体项目、口子酒文化博览园暨口子酒文化街项目、“政通梦幻王国”等均已启动[7]。2012年,亳州市谋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8个,总投资160亿元,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等25个项目进入省“861”重点项目,项目数比上年增长83%,其中,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华仑国家文化广场、蒙城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正在扎实推进[8]。在阜阳,阜南县黄岗柳编文化产业园、界首彩陶文化产业园项目、阜阳国际工艺美术产业基地项目等正在积极招商中。

  “十二五”以来,蚌埠累计谋划省“86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60个,总投资1 035亿元,截止2014年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37.88亿元[9]。其中,大明文化产业园曾列入省政府领导联系推进重点项目。2014年,淮南全市省“861”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310.6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105.52亿元[10]。宿州,2014年列入省“861”项目库中文化产业类项目共21个,总投资289.14亿元,该年7月已完成投资12.7亿元[11]。宿州全媒体数字创意产业园、宿州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中国泗州文化影视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从1999年起,淮北市先后与央视联合摄制《独立寒秋》、《美丽的村庄》等多部影视剧,分别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形成独特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阜阳的柳编、剪纸、彩陶富有地域特色,是非遗产业的精品。亳州则积极塑造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和酒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淮南则打造少儿艺术牌、焦岗湖影视牌、“紫金石-寿州窑”牌。蚌埠重点打造东正玉器、巨人网游、中华古民居、花鼓灯等演艺娱乐、大禹文化等品牌。宿州在做精奇石、马戏、书画、戏剧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同时,积极引进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

  皖北六市对发展文化产业总体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宿州、蚌埠作为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于皖北六市地方党委政府而言,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主要的问题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和更新,要将文化产业真正上升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抓。虽然皖北大多地市已出台“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文化强市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但有的没有认线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各地发展创意文化和服务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皖北作为安徽经济社会后发性地区,更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谋远虑,整合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及整个产业经济的全面升级。

  调研组发现,皖北六市的文化产业结构总体高度化相对较低,除传统的手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他产业主要集中于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与服务设计、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业态起步较晚,在文化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文化创意与服务设计,没有或很少与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人居环境改造、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和空间拓展以及实力提升。这是一篇大文章,值得大书特书和用心谋划。

  2012~2013年,皖北六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如图1所示,亳州为2.7%,淮北为2.3%,阜阳为2.0%,宿州为3.6%,蚌埠为3.74%,淮南为2.1%(其中后三市为2013年统计数据),距离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还有相当远的路程要走。

  近几年,皖北六市的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缺乏上规模、高科技、名优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支柱作用有待加强。目前较多文化企业处在单打独斗状态,市场主体散、弱、小,短期行为多,加工多、创新少,市场培育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牵引性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较少,产业拉动作用不太明显。据对省2014年“861”项目投资计划(汇总表)关于文化产业部分的统计分析,2014年续建和计划开工的省“861”文化产业项目的单体最大投资总额情况分别是:皖北为47亿元和50亿元、皖中为190亿元和125亿元、沿江及皖南为80亿元和70亿元[12]。

  当前,皖北六市文化产业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市场发育层次低,高科技应用领域和程度有限,文化产品种类少、档次不高,严重制约了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文化产业对专门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据调研,淮北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匮乏,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亳州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奇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创意指导、技术服务人才少,高端人才更稀缺;文化创意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经营、低效经营状态。在淮南,文化产业创新、宣传、管理的人才极其稀缺。蚌埠缺乏文化投资、文化创意与包装、文化经纪服务、广告传媒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总之,皖北各地尤其缺乏既懂文化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干部,其知识结构固化、老化,面临着调整更新的问题,急需进行相关业务指导和能力培训。

  制约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文化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地方领导囿于任期的限制,致使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运行机制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和健康运行。

  文化产业的管理分属多个部门,增加工作的协调难度。如何理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戮力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围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基地和名人精品工程等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和招商项目库建设,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

  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印刷包装、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等重点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数字影院、数字传输、网络传媒、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

  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牵动性大、企业实力强的高科技、高成长性、高显示度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主业优势明显、行业潜力巨大、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跨所有制整个资源,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

  特别像淮北、淮南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困境,要紧抓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精心谋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业态,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的改造升级。

  阜阳要挖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淮河文化、颍州西湖文化、欧苏文化、管仲文化、姜尚文化等;充分利用部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及苗湖书会、阜阳剪纸、临泉肘阁抬阁、阜南柳编及嗨子戏、梆剧等本土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办好“阜阳剪纸艺术节”、“安徽杂技艺术节”、“太和书画艺术节”、“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及“颍淮群众民间文化艺术周”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打造阜阳剪纸之乡、临泉杂技之乡、太和书画之乡、阜南柳编之乡、界首彩陶之乡等品牌。淮北要积极探索影视制作新模式,选准题材,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与制作水平,做大淮北影视文化品牌;结合地方特色与传统、时尚元素,精心设计生产书画、中国结、汉画像石等工艺美术品,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品牌;继续办好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临涣古城民俗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塑造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亳州的旅游业在皖北独树一帜,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占全省的1/3,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24处,应以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为重点,以中医药主题旅游为龙头,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两翼,做大“中华药都”品牌,突出养生保健旅游主题,初步实现了旅游产品质的突破。本地特色是立足于文化旅游,发展智慧旅游。

  淮南要立足地方,深入挖掘本地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少儿艺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做大豆腐文化;借2014年9月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入选国家第一批抗战纪念遗址的大好机会,深入开发煤矿文化;打造花鼓灯的拳头产品,使之走向全省、全国;将淮南少儿艺术继续做强,形成和巩固“淮南少儿艺术的全国现象”;将206文化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做成新兴业态资源缺少地区的“安徽的淮南现象”。宿州要在做大、做精和做强奇石、马戏、书画、戏剧等四大特色产业和“三元文化”的同时,引智引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动漫、全面媒体数字创意、智慧云计算等新兴文化业态,并摸索未来的主打行业。蚌埠则重点打造玉器文化产品品牌,龙子湖风情游旅游品牌,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演艺品牌,在此基础上,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

  在继续搞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增加产业的高附加值,形成新的文化资源积累;提升产业的高技术化,在接应现代高新技术转移的同时,创造和形成新的文化再生能力;加强产业的高集约化,实现对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产业的高关联度化,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文化资本循环系统,扩大文化资本的增值能力。

  文化创意和服务设计具有科智含量高、应用路径广、增值性高、耗能污染低、发展潜力大的特征,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新型创新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催生新兴业态、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等的极其重要元素和新兴路径。为此,皖北各地市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因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前势,寥廓视界,放量眼线,脚踏实地ku酷游,积极作为,结合地方的自然情、资源情、人情、风土情、历史情、生活情等,主动学习、领会、吸纳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最新理念、知识、科智,做好宏观的合理设计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做好“皖北制造”,实现由“皖北制造”向“皖北创造”、“皖北智慧”和“安徽创造”、“安徽智慧”的转变,以至于实现“中国创造”、“中国智慧”的创新型经济,带动皖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像淮北、淮南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困境,要紧抓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精心谋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的改造升级。

  皖北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转化为旅游产品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以至于“很有说头、少有看头、没有玩头”,缺乏“拳头性”的文化旅游精品,有些地方性的文化资源没有挖掘或重视不够,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还有待于强力、持续推进。文化休闲空间和服务设计有待于进一步打造和强力提升。智慧旅游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有待于大力提高。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皖北旅游区打造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先行区、苏鲁豫皖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安徽旅游新的增长极。将旅游纳入皖北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县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均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积极营造氛围、塑造品牌、制造舞台、创造产品,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民间艺术之乡,带动皖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发展以花鼓灯、泗州戏、坠子戏、五河民歌、马戏、剪纸、书画为内容的民间艺术之乡文化旅游,促进传统戏曲、工艺美术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融合,扩大受众面和文化市场占有率。发展以老子、庄子、华佗、曹操、管仲、刘安、大禹等为主的皖北名人文化旅游,形成系列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探索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在投融资、文化旅游元素融合、标准化建设、市场开拓、宣传营销等方面,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打破文化旅游的行政壁垒,探索建立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商务、财政等多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在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品牌营销、财政扶持上形成决策优势,建构多产业、多部门融合发展格局。

  塑造旅游精品路线,形成适合皖北各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时尚体验、度假养生、文化科考、工业旅游、街区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业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彰显地方历史底蕴、文化特质、生态特质、民俗特点,推进科技、生态、文化等多种元素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打造新业态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营销,提倡“当地人游当地”,宣传“皖北人游皖北”、“安徽人游皖北”、“中国人游皖北”的旅游理念;推行系列惠民旅游措施,如2014年“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的文化惠民消费方式就是一个不错的举措,值得效仿和消化运用。

  依托皖北丰富的物产资源,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等的创意开发,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研发更多使游客“看得中、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的有观赏、纪念、收藏、使用价值的旅游文化商品。

  各地市要整合境内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克服部门壁垒,统合旅游主体,在此基础上,可考虑以亳州、宿州等为主体强化皖北旅游的区域联合,做好各地市之间旅游资源和服务的顺畅对接,做实皖北旅游全域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实行一条龙和一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和路线。在整合皖北文旅资源和线路的基础上,将考虑将皖北文旅和皖中文旅、皖南文旅进行有效对接和整合。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皖南示范区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规划纲要》提出的第个四任务是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资源保护开发、基础设施、市场营销一体化,着力加强与省内外文化旅游板块的联动发展。以此为契机,皖北六市应积极作为,抓住机遇,主动呼应,做好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的文旅对接,充分利用合肥同城化的聚集效应和皖江城市带的联动潜力,并以此为桥梁,寻求和推动皖北与皖南示范区文化旅游的对接和融合发展,联合编制线路,整合资源,共同营销,加强旅游企业“区域无障碍”对接互动,联手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内、国际旅游产品。同时,也要做好对周边苏、鲁、豫旅游资本的承接,形成区域一体、部门联动、企业联动、品牌共创的良好发展局面。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紧密相依,文化事业常为文化产业提供文化元素、智慧资源、人力支持、多样化载体,皖北各市应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推进,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做好文化事业的发展。

  皖北各市应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文化定位来引导文化业态。积极将文化产业与求知、审美、健身、休闲、娱乐等为旨趣的教育科研、竞技体育、新闻媒体、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文化事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既重视文化产品,也重视文化服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各市应设立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并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倾斜力度。

  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股权投资制度。股权投资收益按一定比例上缴省财政,作为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补充来源;资产运营机构的管理费用结余,可由资产运营机构优先用于文化产业项目的再投资;投资资金的项目申请单位可向皖北适当倾斜。皖北各市可结合地方实情,仿效建立各自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股权投资运行机制。

  在资金缺乏而短时间又无法筹集的皖北有关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发改委、文广新局、旅游局等可考虑联合起来将各自手头资金实行打捆,重点支持当地一两个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文化企业。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风险补偿与知识产权、支持文化企业利用债务直接融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给予文化企业倾斜性信贷投入、组合担保方式弥补抵押物不足、创新第四方介入的桥隧融资模式、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产品、向文化界批量授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等形式,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在创意阶段的发展。

  皖北各市要大力引进经营人才、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皖北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与皖北各市共同分担皖北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经费。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将文化人才引进、培训、研修、待遇奖补等制度化,对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积极改进皖北及安徽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ku酷游,调整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改善和解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面向市场设置相关市场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学科专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学的学科专业。在中央和省要求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背景之下,因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包括中职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就成为一种必然。参考文献:

  [1]谢政伟.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现状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2):30-33.

  [2]亳州市委宣传部.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亳州:亳州市委宣传部,2013:1.

  [3]阜阳市文广新局.阜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意见和建议[R].阜阳:阜阳市文广新局,2013:1.

  [4]淮北市文广新局.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材料[R].淮北:淮北市文广新局,2013:21-22.

  [5]蚌埠市委宣传部.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蚌埠: 蚌埠市委宣传部,2014:1.

  [6]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市文化产业调研报告[R].淮南: 淮南市委宣传部,2014:2.

  [7]淮北市文广新局.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材料[R].淮北:淮北市文广新局,2013:21-22.

  [8]亳州市委宣传部.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亳州:亳州市委宣传部,2013:2.

  [9]蚌埠市委宣传部.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蚌埠: 蚌埠市委宣传部,2014:2.

  [10]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市文化产业调研报告[R].淮南:淮南市委宣传部,2014:5.

  [11]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R].宿州:宿州市文广新局,2014:4.

  2008年3月,我们在全市侨办系统掀起走进侨港资企业的高潮。各位办领导带领分管处室,加强与县(市)区侨办联系,采取市县(区)联动、包干企业的办法,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处理难题。

  2008年9月,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开展2008年“走进外企服务月活动”的通知。我们积极参与活动,会同市经贸委、外经局、劳动保障局等一起走访了10余家外(侨港)资企业,现场办公,集中协调解决一批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2008年12月,省、市侨办挂牌服务企业──徐州正大饲料有限公司,因职工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寻求市侨办帮助。我办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分管办领导带领外联经科处工作人员和鼓楼区侨办负责人多次到企业调查处理,依法维护了企业和员工双方的正当权益。西班牙华侨杨宙策反映在新沂市投资纠纷之事,我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办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到新沂市督办此案。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更注重为侨港资企业排忧解难。办领导带领外联经科处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在掌握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撰写出调研报告,总结企业应对困难的有效举措,及时向上级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各县(市)区侨办也纷纷从各自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为侨港资企业服务方案。铜山侨办多次深入维维集团、中天纺织集团等10多家侨港资企业调研,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睢宁侨办登门拜访天虹纺织、港威皮革、澳华等重点侨港资企业,鼓励他们化“危”为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

  为让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侨港资企业更多的了解和关注,我们采取多种举措宣传侨务工作,宣传我市侨港资企业,争取各方支持,促进全市侨港资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徐州侨网自2008年2月开通以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向海外宣传徐州、向社会宣传侨务,专门开辟侨港资企业之窗大力推介。结合徐州大型招商活动,积极宣传推介重点招商引资引智项目,宣传徐州的发展成果、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宣传在徐投资成功的侨港资企业家,进一步塑造了徐州侨港资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徐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去年6月,我们按照省侨办要求,组织基层侨办和部分侨港资企业家参加国侨办、湖北省政府暨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华创会”,为徐州吸引侨资侨智穿针引线,为徐州侨港资企业走出国门搭建平台。12月,我们又组织新被挂牌服务的侨港资企业参加省海协换届活动,为企业结交朋友牵线日,徐州海外交流协会圆满成功换届。我们借换届机会,吸纳了徐州投资规模比较大、社会影响比较好的侨港资企业,作为理事单位或者常务理事单位。新一届海协会将促进侨港资企业通过协会平台开展文化联谊、产品展示、信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侨港资企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2008年,省委、省政府把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作为全省的重点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目标任务分解方案》。作为责任单位之一,我办与市外经贸局、发改委、台办、工商联等部门共同承担“以省级开发区、南北共建开发区为载体,推动苏南工商企业与徐州工矿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接续替代产业”等目标任务。主要领导多次到徐州经济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调研,与经济开发区领导共同研究促进侨港资企业发展等工作。

  2008年12月,在我办的努力下,由美籍华人蒿坤岳担任法定代表人的美国硅谷信息企业协会与徐州经济开发区签订合作意向书,在徐州经济开发区成立“硅谷学人科技创新产业园”。蒿坤岳先生承诺:将利用徐州经济开发区现有的创业中心、清洁技术产业园等办公和科研条件,积极引荐海内外各类人才、智力和项目进园创业发展,力争2009年上半年5-10个项目入园作为启动项目。

  下面,根据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有关通知要求。将2011年局领导班子和我本人的学习、工作、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向大家作个报告。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1年。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局党组一班人切实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带领局党员干部,团结进取,廉洁求实,克难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市目标办下达的牵头组织推进全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软件业销售收入超30亿元”建成1个省级电子产业园区”等工作任务。

  围绕市委“推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线,一是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局党组中心组坚持每月中心组学习制度。精心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学习中坚持把学习科学理论与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相结合,把交流学习体会与开展调查研究相结合,其中《加强机关党建之浅见》被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评为“创三新’迎盛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新镇江建设’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认真组织学习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指导工作,进一步引领思想解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坚决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认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围绕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推进‘数字镇江’建设和打造百亿级软件园区”调研报告,得到市领导的关注。

  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认真落实《党组议事规则》局党组分工明确,一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推进“强基工程”认真贯彻《镇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推进机关党建“争先创优”工作的开展。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二是落实“五好”标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认真收听收看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组织为地震灾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共12000元;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慈善一日捐”送温暖、献爱心”党员进万家”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四是严格干部使用标准,坚持公道正派用人。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按照干部德、能、勤、绩、廉和职位设定,提拔使用干部,严格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公示等制度,增强了干部的积极性。五是贯彻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党员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工作制度。去年以来,局党组制定了信息产业局作风建设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针对个人和处室工作进度完成情况,采取定期、不定期,年度和季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民主测评,督促和激励党员干部爱岗敬业,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贯彻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积极实施党务政务公开,一是依法行政。研究制定《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规定的处理办法》认真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二是深入基层、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去年我局局党组一班人和处室同志先后数十次深入到辖市区和电子制造业、软件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帮助企业跑省进京,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市软件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发展。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去年以来,局党组按照市纪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完善责任制,年初把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廉政建设责任书》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局领导、各处室,明确考核责任。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暂行规定》等制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每个班子成员能够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各项制度和各项内部管理规定。相互之间能够讲原则、讲团结、讲感情,主动挑担子,精神状态好,工作热情高。2011年,局全体党员干部没有出现一起违纪、违法、违规行为。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1年。省信息产业厅的指导下,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信息化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政府规划,政策引导,重点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数字镇江”建设进程,实施和推进了以信息化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致福工程、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信息化亮点工程,为我市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力发展电子制造业,优先发展软件业,积极扶持特色产品,培育骨干产品群,逐步形成信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预计全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80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突破150亿元,比前年增加40亿元,同比增长36.4%软件业达30亿元,比前年增加10亿元,同比增长50%

  培育规模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光电子与通信器件、新型元器件、车载移动通信与专用设备、智能IC卡、绿色照明等电子信息产品群。二是重点扶持软件产业,一是做大做强电子产品制造业。推动其高速发展。积极向上争取省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部电子发展基金等经费重点用于扶持软件企业。目前,全市从事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咨询、培训的软件类企业近百家。恒宝股份和金钛软件被评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企业自主创新20强”市软件产业规模在全省列第五位,江苏恒宝列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规模前20强企业的第16位。形成了金钛、金舟等软件知名品牌。三是抓载体建设,引领产业集聚发展。去年6月扬中光伏产业园获“江苏(镇江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称号,成为我市第一家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润州区江苏绿色照明产业园也成为我市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四是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2011年,局深入基层和企业,为企业挖掘和储备各类信息化应用项目;积极向省厅争取和协调,帮助我市制造业和软件企业包装和申报国家、省级以上各类专项项目25个,其中有17个项目共获国家、省资助2255万元,2个项目获银行贷款2520万元。

  市获原信息产业部第一期赠送信息大篷车一辆和150台电脑,一是继续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建设。去年。总价值约150万元。利用信息大篷车向农民提供信息化培训、体验、展示和宣传。精心组织农民上网技能大赛。发动全市农民参加省第二届农民(家庭上网技能大赛,市参赛人数列全省第二,一些创新举措受到省厅肯定。二是进一步拓展电子口岸应用。市现有24家公司和5项重点项目在电子口岸平台上进行业务申报办理。目前,该平台已免费发展进出口企业会员400多家,培训人员达800多人,上线海关、国检、海事、边防等网上审批服务单位8家。近两年,全市电子口岸平台每年受理申报业务近1万余票,审批通过率达95%以上,同时在内网平台上开发实现了电子口岸CA认证与电子签章功能。

  撤消、报废设备308部,一是严格频率台站管理。办理了8个单位新设和增设无线份。调整收回了一批长期占用而未使用的频率;规范了出租车、物业小区无线电台的管理;完成了国家频率台站数据清理登记、北京奥运无线电保障和国家重要考试反无线电作弊等专项工作任务。办公室作为“反无线电作弊有功单位”受到被省无线电管理局通报表彰。二是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认真宣传《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培训的同时,强化了监督检查,开展了对雷达、微波、广播电视、水上通信、无线寻呼、业余电台和校园无线电广播等台站的专项检查行动。三是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建立了以3座固定监测站和1部移动监测车为主体的无线电波监测体系,开展执法检查22次,处理违章单位2个、设备12部;实施监听监测2460小时,查清不明信号7个,受理并排除干扰2起,检测无线.依法行政。着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组织专题调研组赴外地开展调研,一是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制定。组织编制完成了镇江市信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数字城市”和“产业发展”等课题。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关于加快“数字镇江”建设的意见》关于打造百亿级软件园区的实施意见》初稿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去年底前两份文件已经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常务会讨论通过印发全市。二是做好牵头、组织、服务工作。对扬中辉煌硅能源等骨干企业筹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光伏产业特色园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指导服务;会同市公安局和保密局开展信息安全检查,解和掌握我市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了南京软博会;做好国防信息动员工作。

  局全体机关干部在局党组的领导下,2011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得到省信息产业厅和市纪委的肯定,三是机关作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052007年度文明机关”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团结拼搏、创新克难的结果,功劳归于大家,归于集体。

  担任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2011年11月底前。根据局党组的分工,分管软件处,并受一把手吴局长委托,对全局的业务工作做好牵头和协调。2011年11月22日,市人大任命我担任市信息产业局局长。一年来,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现将主要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去年我参加了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央的精神,提高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执政为民的信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

  围绕中心任务,一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依法行政为原则,以“两个率先”为动力,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开拓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