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酷游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产业园区凭借其与老城区的比较优势,能够使分别掌握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各类资源集聚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资源的集聚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集聚、财务资源集聚、物力资源集聚、信息资源集聚、组织资源集聚、政策资源集聚等方面,之所以有这种集聚功能,是因为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社会支撑环境,如特殊的政策、地理位置、文化氛围、服务支撑体系和管理体制,使众多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者纷纷涌向产业园区,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将会越来越强烈。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产业园区具有对新技术成果、科技小企业及科技创业者的孵化培育作用,并使其逐渐成熟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产业园区在创业之初,其科技功能主要起孵化器的作用,其孵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产品孵化和企业孵化两个方面。
产业园区的渗透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如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促进机械企业的电子化、职能化和自动化;其次,新技术向相关产业渗透,如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ku酷游、渗透,组成各种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最后,新技术向社会其他领域如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领域的渗透。
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数量和行业规模一旦达到临界值,由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因素,工业园区也存在着具有报酬递增作用的正反馈,呈现自我增强机制。通过自我增强机制,园区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将迅速扩张,使园区内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不仅有利于新企业的衍生,也提高了原有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得企业快速成长。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1984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在广州市东部约30公里处,总面积9.6平方公里。开发区历经数次空间扩张与整合,先后与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实现合署办公,成为全国第一个“四区合一”管理模式的综合经济功能区,最终于2005年完成了向行政区的转变,规划面积约111平方公里。
根据当前我国各地的产业园区设立和建设情况,结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对产业园区可作出这样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和实施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技术示范区等。
单一型产业区产业门类比较单一,该类型的典型案例为始建于1980年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该产业园现有开发面积6.32平方公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和PC机部件生产基地,多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已经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ku酷游、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产业园区发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其发展动力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园区内外的分工协作体系,以及由此推动的各种创新。分工或专业化过程就是企业职能的不断分离,由其他专业化的企业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协作意味着生产的联合投入,但企业合作关系维系要取决于对合作中的“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防范,信任则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园区这一现象最早于19世纪末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在工业化国家出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产业园区主要有英国的Manchester工业中心和美国的Stanford工业园。
追求成本降低的推动力与追求效益递增的拉动力本质上可以看做是同一种作用,既同向又相互重叠ku酷游,贯穿于园区发展始终,只是在园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的强弱不同而已。在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企业主要考虑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获得比较优势,这时追求成本的“冲动”成为园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利用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以及外部经济内在化来增强对资源的吸纳力和竞争力,这时园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市场“效益原则”的作用;园区内企业长期成本曲线下移,效益递增,企业获得了绝对成本优势,进而加快成本降低的速度,企业又获得了相对成本优势,效益成为园区发展动力的“释放器”。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产业园区的副手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过向传统企业转移产品,提供先进设备等方式促进地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其次能促进地方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
综合型产业园区产业门类较多,该类型的典型案例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裕廊工业园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10多公里。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新加坡政府创办,园区规划面积64.8平方公里。根据产业性质的不同,分3个梯度布置:东北部离城区较近处规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海相对独立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裕廊工业园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5%,吸引了7000多家公司入驻,雇佣了新加坡1/3以上的劳动力。
复合型产业区产业功能比较多样,较好地解决了职住平衡问题,该类型的典型案例为位于苏州市东郊的苏州工业园。苏州工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投资的项目,园区规划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合作成片开发的规划区域为70平方公里。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微电子及通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园区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加强了生活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的优化,围绕金鸡湖建设了部分环境优美的住宅,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占地2平方公里,引进知名商业品牌20多个,集聚各类专业商务机构100多家,逐渐形成了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苏州工业园正从国内较具竞争力的开发区向国际较具竞争力的开发区迈进。
产业园区在技术产品、技术工艺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将对区域外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产生积极影响和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园区在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利用方面一旦获得成功,很快便引起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学习效仿获得,从而掀起创新浪潮,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产业园区在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成为区外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样板。
园区发展中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地维护了园区的整体运行,这种分工又协作的关系表现出来的是园区企业合作和竞争共存、竞争支撑合作的网络型经济组织结构,从而保障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有效性的“同向”提高,有效地化解了“功能悖论”。
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是科研单位和企业科技与开发的成果,同时将成果应用于园区内外,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它包括自主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新的产品、通过引进吸引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式,获取高薪技术产品,开发国际国内市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ku酷游,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内在机制主要有企业家创新机制与企业员工的创新机制,外在机制主要有技术推动ku酷游、需求拉动、市场竞争压力推动和政府政策激励四种主要机制。
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在集群内具有示范效应,出于对创新利润的追求,使企业纷纷渴望分享技术创新获得的超额利润,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加速技术的扩散和二次创新,产业集群恰好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这样一个供给过程和扩散系统平台。
成本效益机制是产业园区发展最基本的动力机制,包括成本推动机制和效益拉动机制。
成本推动机制:指企业为了获得“降低成本的收益”,即实现成本递减,而向具有特殊区位优势的园区集聚,从而推动园区发展。
效益拉动机制:指园区企业通过获取包括规模效益、网络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在内的各种效益,实现整体效益递增,形成空间发展的“张力”,拉动园区发展。